广州华侨博物馆,全国首家用百年老建筑改建成的博物馆

来源: 发表日期:2022-09-15 0人已读

今年6月,一栋老建筑在珠江边低调亮相。

博物馆设计占地面积1万平,柱式构图的橘红砖楼,63米的骑楼长廊,巴洛克风的建筑雕花......在摩登大厦藏龙卧虎的沿江西路上,它的气质完全不输。

行色匆匆的路人不知道,它古典的外表下不仅藏着上万件文物,还有着一代广州人闯荡远方的传奇往事

这栋老建筑叫广州华侨博物馆,今年121岁

广州华侨博物馆,全国首家用百年老建筑改建成的博物馆,在展示历史的同时,自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而它的过去,与广州城被点亮的历史有关。

时间倒退132年,那时的广州还处于油灯时代。美国华侨黄秉常决定集资40万,在城内开办电灯公司,向市民供电。

黄秉常从美国入手了四台旧发电机,发电量可满足1500盏灯的照明需求。但频繁故障的旧机器与昂贵的电费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于是,营业九年后,电灯公司被迫关闭。

电灯公司停业了,但华侨投资广州电力工业的热情并没有冷却。

1909年,以华侨为主的民间商人与广东官方合股组成广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将八年前英商旗昌洋行开办的粤垣电灯公司赎回自办。

这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也是广州华侨博物馆的前身。由于发电厂位于清朝广州城南门之一的五仙门,人们便称其为五仙门发电厂。

五仙门发电厂原貌

1920年,五仙门发电厂开始扩建厂房,增加发电设备。

渐渐地,广州城内亮起了点点灯火,临近电厂的长堤大马路,也借着这股电流一跃为广州初代CBD,珠江岸边高楼林立,商贾云集,霓虹灯火倒映在水波荡漾的江面上,像一段轻摇曼舞的彩绸。

在往后的20多年里,五仙门都是广州唯一一家发电厂,在风云诡谲的时代,为广州送去源源不断的能量。

1975年,五仙门发电厂宣布退出历史舞台。2013年,市侨办在为博物馆选址时,把目光投向了这栋空置已久的华侨老建筑。

经过近8年的筹建,五仙门发电厂终于又以新的身份,打开了尘封的大门。

走进展厅1楼,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广州华侨世界地图。俗话说:海水到处,便有华侨。

作为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广州一直是全国最大的都市侨乡,据不完全统计,超过400多万的广州华侨,分布在130个国家与地区。而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清朝末年。

200年前能移民的人,是什么来头?

——都是为了谋求更好生计的劳动人民。

第一波移民潮是在「一口通商」时期。1757年,乾隆下令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善于经商的广州人,开始出洋谋生,成为近代第一批华侨。

商人做生意,劳工出苦力。

19世纪中期,北美、澳洲等地相继发现金矿,加上各殖民地和新兴国家急需劳工开发。于是,又有一大批广州人选择出洋务工。

博物馆里的护照办理模拟器

务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大部分华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劳动合约,在懵懂无知中,去到一个与脑海中天差地别的工作环境。

还有国家实行排华政策,对入境的华工征收高额的人头税,一次税收相当于华工工作两年的收入

1885年,加拿大政府征收500加元人头税的票证

日子虽然艰难,但华侨们仍靠着顽强的生存力,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辉煌的足迹。

在“华侨史话”的展厅里,有一个修筑巴拿马运河的复原场景。

巴拿马运河,人类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实际上,它的成功开凿,离不开祖籍广州花都的华侨。

1854年,705名花都人登上一艘叫做“海巫号”的帆船,在茫茫大海中漂流,而等待他们的命运,即使是真正的巫师也无法预测。

在闷热狭窄的船舱里忍受了两个多月后,好不容易踏上万里之遥的土地,他们面临的却是一个艰巨又庞大的工程——开凿巴拿马运河

开凿的工作非常辛苦,华工们终日在高温中进行着超负荷的劳作,每月到手的工资又在层层克扣中从25美元减至4美元

往后几年的时间里,又陆续有2万多名华工投身运河的建设,用无数滴血汗换来了一座世界桥梁

华侨后代捐赠的修筑工具

巴拿马工程结束后,不少华工选择留在当地生活。他们拿着不多的积蓄走上街头,从事着“三把刀”的生意:菜刀(粤菜馆)、剪刀(裁缝店)、剃刀(理发店)。

光绪年间,出使美洲的大臣张荫桓在《三洲日记》中描述了19世纪80年代的巴拿马街景:“仰望龙旗招展,则华人酒楼也,车经开河之地,畚锤未缀,华人沿街列肆,卖食物,不一而足。”

华侨捐赠的“三把刀”谋生工具

2004年,在中巴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巴拿马侨社在运河边建起一座表彰华工的纪念碑,才让这段往事被大众知晓。

直至今天,在400多万的巴拿马人口中,还有20多万祖籍花都的华侨,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续写着自己的故事。

还原的纪念碑模型

靠着不怕苦的精神,华侨们夹缝生存,努力在异国的土地上立住了脚跟,而他们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也从不忘反哺故乡。

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实业救国的思潮在社会上兴起。不少华侨决定回归祖国,投资创业。

在最早回国的一批华侨中,张振勋最出名,他身上的名号很响亮:近代中国“实业兴邦”的先驱、20世纪初的南洋首富。

1859年,18岁的张振勋漂洋过海地去印尼务工,经过一段时间的风餐露宿后,进了一家纸行店当服务员,并靠着自己勤劳务实的品性荣升为店长。

积累一部分资金后,他开始创办酒行,投资典当……在30出头的年纪,成为富甲一方的企业家。

张振勋有多富?身家超过8000万两白银,比当时清朝国库的年收入还多1000万两。

回国后的他,不但捐赠了80万大洋振兴北洋水师,还拿出30万白银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1900年,他又号召华侨投资修建粤汉铁路,并在三年后,成功地让广州第一辆火车从石围塘开出。

这位华侨的努力并不止于此,他先后还在国内兴办了10多家现代工业公司,据专家考证,他是中国第一辆拖拉机的制造者,也是第一批工业化国产机器制砖厂、玻璃制造厂、机器织布厂的创始人

在张振勋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广州创办实业。

据统计,1912-1937年间,华侨共计投资了7720户企业,数额达到11亿元(人民币)

先进的技术与雄厚的资本还让这些企业在各行各业拿下了多个“第一”

广州第一家公共汽车公司,由加拿大华侨蒋寿石创办

广州第一辆出租汽车,由马来西亚华侨改装小汽车而来

中国第一百货公司大新,由澳大利亚华侨蔡昌蔡兴两兄弟创办

中国第一家军用飞机“乐士文”号,由夏威夷华侨杨仙逸建造

还有广州第一家火柴厂

广州第一家橡胶公司

……

直至今日,站在博物馆所处的沿江西路,还能看到爱群大厦、新亚大酒店、新华大酒店等留存近百年的华侨老建筑。

这些建筑以沉默的方式,记录着几代华侨在广州留下的奋斗史。

博物馆的沿江西路模型

敢为人先的广州人,总有一股“闯世界”“不服输”的魄力,他们敢于在未知的旅途中踏出第一步,敢于在逆境中前行,也能在祖国需要时,义无反顾地回头。

那些不为人知的洒脱与执着,那些顽强不息的生命力,都浓缩在了这栋广州华侨博物馆里。

版权声明: 该文章出处来源非本站,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文章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全国热线电话

020-84317499

关注德科装饰公众号

广州德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于博物馆设计,展馆展厅装修设计,欢迎来电咨询!

粤ICP备08126626号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