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与大运河博物馆面向全球征集运河文物

来源: 发表日期:2022-09-27 363人已读
今年7月,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开始面向全球征集文物展品。目前,已征集到线索1600余条,文物展品100余件,包括镇水兽、明代火炮、耐火砖等承载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中,被誉为大运河申遗“运河三老”之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向首博捐赠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由他亲自设计制作,是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历程的重要物证。

纪念标讲述运河申遗点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先生与大运河颇具渊源。2006年,他参与了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当时,数十位全国政协委员和文物、历史、考古、水利、建设等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沿线6省市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全程考察,并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此次他捐赠的这枚铜制“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采用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印长25厘米、宽25厘米、高100厘米、桨长160厘米、宽21厘米。这枚纪念标以龙印与船桨为元素,船桨斜穿龙印,表达劳动者是穿越运河历史的主角,正面铭刻“中国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纪念”大字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二OO六年五月十二日”落款,是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历程的重要物证,进一步丰富了首都博物馆的大运河相关物证资料。

诸多文物揭示运河历史

自征集活动启动以来,首都博物馆已经收到征集线索1600余条,征集文物展品100余件。其中包括上世纪通州区张家湾村河道清淤时发现的石雕镇水兽、体现关隘城防和军事防御的“明代火炮”等承载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石雕镇水兽长100厘米、宽31厘米、高22厘米,名为趴蝮,又名蚣蝮,其特点是躯似狮,头似龙,有一对犄角,全身覆鳞,呈伏趴状。古史传说趴蝮是龙第六子,“性好水,故立于桥柱”“好饮者曰叭嗄,石桥两旁俯水兽是也”。因趴蝮好饮水,故将其立于桥边,祈愿趴蝮将洪水吸入腹中并消除水灾。京杭大运河沿岸曾安置有大量镇水神物。

明代铁制四箍厚尾式铁炮体量不大,长72厘米、外口径14厘米。据记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北京地区关隘城防成为明朝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火器是明军在战争中依仗的绝对优势,在京畿地区的防卫中,火炮被广泛运用。鉴于北京在明代作为国都兼边塞的特殊地位,北京地区发现的明代火炮能够反映明代火炮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明代京军、北京城防防御、北京长城军事防御中火炮装备实力,体现了明代军事中最高级别的火炮装备力量。

小小耐火砖 串联京津冀

两块日本侵华时期唐山古冶东亚窑业厂生产的“东亚”标记耐火砖,则是京津冀区域内征集到的相关文物。

耐火砖是具有耐高温、隔热功能的特殊工业建筑材料,它的出现与大规模工业生产紧密相关。这两件耐火砖,长23厘米、宽11.5厘米、厚6厘米,虽然貌不惊人,但却是中国民族工业被日本帝国主义抢占的历史物证,也是近代京津冀城市功能的见证。

唐山生产耐火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记载,嘉靖年间,秦氏、常氏家族合办“陶成局”作坊,这是唐山地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家陶瓷作坊。到了1899年,陶成局已有大型窑炉7座,生产耐火砖、红砖给开平矿务局建矿,成为中国第一家建筑陶瓷厂。1899年,陶成局秦氏在天津开设“德盛缸店”,1924年更名为“德盛窑业厂”,天津成为德盛窑业的销售中心。1930年,秦氏开办德盛窑业厂唐山工厂,架设电路,成规模采用电力机械生产,民族工业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但是随着日军铁蹄踏入山海关,民族工业也被日本侵略者所控制。德盛设在唐山古冶的工厂被迫与日本公司合资,更名为“东亚窑业厂”。这两块耐火砖正是那一时期生产。抗战胜利后,德盛窑耐火砖为平津唐电网火力发电提供了基础材料,为新中国华北电网的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小小耐火砖,见证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罪行,也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奋发图强,还串联起了京津冀的历史发展。

 

版权声明: 该文章出处来源非本站,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文章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全国热线电话

020-84317499

关注德科装饰公众号

广州德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于博物馆设计,展馆展厅装修设计,欢迎来电咨询!

粤ICP备08126626号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