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馆设计意在打造国际领先的科普“文化综合体”

来源: 发表日期:2022-12-17 258人已读
201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签订《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向全球征集概念性设计方案,计划打造一个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科普“文化综合体”。近日,笔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经过国内外6家顶尖设计院激烈竞争,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公司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PCPA)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SWADI)合作,共同赢得了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国际设计竞赛。至此,成都自然博物馆设计方案正式亮相。

成都自然博物馆选址于成都理工大学西侧。整个地块呈三角形,左临成华大道,右临东风渠滨河景观带。将在成理博物馆现有建筑基础上建设。建设中,将拆除原有建筑的穹顶及外墙,保留框架楼板,拆掉建筑东南角部的部分主体,向河流方向打开,加入新的拱形支撑,围合出圆形室外剧场。大跨度的弧形拱断面构成室外剧场的投影界面,激发演出活力。

成都自然博物馆设计总投资约12亿元,净用地约51.06亩,园区面积92亩。据悉,未来它将是一个创新性的展览和教育空间,常设临时展厅、互动展厅、礼品店、咖啡厅、电影院和室外空间。
 

“川味”博物馆

——蜀山、蜀道、蜀水

博物馆外型设计以四川地区的山水特色为灵感,将挺拔巍峨的雪山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行走栈道的体验被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设计师运用抽象地理的方式,再现自然的伟大与人工的神奇。

博物馆的植物群象征着四川农业传统的丰富色彩,将现代农业产业的光环带入城市。倒影池和水路象征着岷江和东风渠。景观设计反映了复杂的四川地形和植物世界的多样性。博物馆的建筑材料也采用了四川本地典型的石材,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相一致。石材表面有机地增加透光孔,在白天就好似山顶的皑皑白雪,在夜晚就好似点点繁星,象征天体和地质存在的演变。

“国际范儿”博物馆

——科技、互动、体验

博物馆内将采用AR技术、全息技术、4D影院、球幕或VR影院等技术手段让“展品说话”、让“化石复活”。展教并重、互动探究、多元体验的自然博物馆,将成为成都市又一个文化地标。这里既可演绎地球的诞生与地质的变迁,又可展现生命的诞生和物种的演化,还可进行时空漂移、文明史诗等科普体验。

除此之外,馆内将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进行破解展品年代(如恐龙蛋)、给墙上的化石赋予生命等科技展示。馆内还将加入先进科技互动,如实时反映东风渠大数据成像,参观者站在屏幕前就能了解到东风渠的水质状况、河水成分等。

根据展厅流线设计规划,博物馆共有四楼:一层为中央大厅及临时展厅;二层为地球的诞生与地质变迁;三层为生命的诞生和物种的演化;四层为展望未来和科普体验。临时展厅位于一层,便于单独开放。24小时开放的商业与文创区结合地铁接口,设置于负一层;科普教育区集中于一层与负一层,增强其公共性与易达性。负一层藏品修复区也可向教育区开放,观众可现场观摩化石与标本的制作。

博物馆主要展厅布局于中庭南北的六个人工山体,展陈体块的水平分布暗合了生命进化各阶段的横向分类逻辑,竖向动线则对应46亿年生物进化的纵向时间线。建筑东侧设置面向河流的空中玻璃长廊,观众的视线既可以与展厅互动,又可以180度全方位观赏河流与城市的美景。长廊向上倾斜,也示喻了一场在恐龙时代的穿越之旅。

此外,环保贯穿设计理念。馆内的每一处,都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影子。既利用太阳能做自然采光设计,也利用其进行光电转换;通过中庭热压拔风的效应促进自然通风;通过雨水的收集、处理及再利用以达到节水的目的;最后还利用东侧河流的优势进行水源热泵的设计,并利用ERV 进行空气预热或预冷,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版权声明: 该文章出处来源非本站,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文章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全国热线电话

020-84317499

关注德科装饰公众号

广州德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于博物馆设计,展馆展厅装修设计,欢迎来电咨询!

粤ICP备08126626号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